潮州電梯突然停止或下降,乘客縱然沒有受傷,但驚魂未定、等待救援的同時,往往要忍受焦慮和恐懼……針對這樣的情況,相應的機制、技術保障一直更新迭代,但人們對電梯安全的期待卻沒有上限。
我國電梯保有量已從2009年的137萬臺增至近700萬臺,反之,萬臺設備死亡率則從0.31%降至0.04%。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局電梯處處長表示,電梯安全的保障不能止步于此,須正視現有的隱患問題,對保險機制、技術應用持續創新。
數字技術嵌入保障鏈條
隨著96333電梯應急救援電話的普及,發生電梯困人事件時乘客獲救不及時的情況大幅減少。“盡量縮短救援時間,保持受困人員情緒穩定,能讓電梯救援高效且人性化。”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本地96333電梯救援電話等應急處置體系進行了優化,開展智慧救援。電梯智慧救援監管平臺可根據電子地圖定位,向維保單位派發電子任務單,配以最佳路線引導救援人員趕赴現場。
由于條件不夠成熟,此類智慧監管平臺還未在全國普及,但若干城市已自行推廣。近年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致力于電梯全壽命周期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統軟件平臺的開發建設,以期形成電梯全壽命周期內的完整數據鏈,實現電梯整機和部件的唯一識別和動態查詢,助力精準監管、科學監管。
電梯保險厘清權責糾紛
由于電梯所有權、使用管理權、技術管理權等權屬主體多,責任鏈條不清晰等原因,發生電梯事故后,易造成乘客的理賠善后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為此,電梯險在國內多個城市應運而生。
“2013年,廣東省開始推行‘一方參保、多方受益’的統保模式。”該模式解決了傳統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范圍過窄、受害人不能及時獲賠等問題。廣東的一方投保、多方受益模式,有效解決了投保人和受益人不一致的問題,而江蘇南京實行的電梯保險機制,則在嘗試對該模式進行深化。
電梯安全還需科普到位
需要正視的是,電梯使用雖越發普及,人們對電梯的使用、機械構造、應急常識等仍缺乏全面的認識,乃至容易被影視情節所誤導?!敖陙?,每年可能會新增上千萬人接觸并使用電梯,或者從事電梯維保工作,因人為原因造成的電梯故障具有一定占比?!弊屓藗冋莆栈镜陌踩R、遵循乘用注意事項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