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汕頭電梯事故時有發生,而事故發生后往往存在推諉扯皮現象。
通過推出電梯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年只需花幾十元購買電梯安全責任保險,一旦發生事故,每部電梯最高可賠償300萬元,被困電梯達到15分鐘以上也可獲得一定賠償。
電梯事故發生后存在推諉扯皮現象,通常指的是索賠上的推諉扯皮,給電梯“上保險”其實是解決了找誰賠償的問題,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電梯安全隱患的問題。電梯事故多發的原因很多,有電梯本身質量不過關方面的,也有平時疏于維護保養方面的。
其實,對于電梯故障后人員被困的情況,按照投保后的賠償標準,“乘客因電梯故障困梯達到15分鐘以上,可獲得每人最高300元的賠償;困梯達到30分鐘以上,可獲得每人最高500元的賠償”。但被困時間越長,越會增加被困人員的危險。如果因救援人員遲遲不到而發生不測,對于被困者而言再多的賠償也于事無補。
顯然,解決目前事故發生后索賠方面的“推諉扯皮現象”,上保險是需要的。但從根本上說,要保證電梯的安全,一是出廠電梯的安全性能必須達到相應標準,對此有關方面應該嚴格把關,從源頭上減少電梯事故的發生;二是維修保養要嚴格到位,容易損壞的配件應該設置備件并及時更換,保證電梯的正常運行。
當然,一些不可預見的突發性因素也有可能導致故障發生,對此針對此類事件可借助有效的監測工具提前故障預警、故障隱患診斷、評估,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有效處理措施防止發生意外人身傷害事故、及時修復避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秩序等,這樣才能使電梯安全隱患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而針對維修保養,所有線下數據實時監管、實時上傳、信息共享,保養電梯的時候維保人員具體位置,保養了多長時間,具體保養內容、保養現場影像采集、電梯日常更換配件管理等,這些都可反映出保養是否真實有效,且根據保養電梯的運行情況、故障隱患等情況來反應出維保的技術能力及電梯運行是否正常。
這些基礎的管理都可通過物聯技術來實現,而電梯物聯網不僅僅只實現監管,還可提供多種服務,實現整個電梯全生命周期質量安全監管,解決電梯行業所面臨的各類難題。
電梯保有量快速增長,也意味著電梯出現事故的概率隨之增加。出臺的電梯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只能解決出現電梯事故后面臨的責任不清、相互推諉的情況。但實際上,電梯事故類事件幾乎很少發生,隨著梯齡的增長,電梯管理單位最頭疼且最關心的就是電梯運行情況及日常維修、大修等原因導致停梯及費用問題,這也是業主平時所關注及難處理的問題。
電梯物聯網能有效保障電梯安全,通過物聯網多種監管模式結合保險模式,有效解決電梯日常零部件更換、大修等產生的費用問題,這樣,既能保障電梯安全又能降低電梯管理單位運營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