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揭陽電梯壞了近三個月了,因為樓上部分居民對分攤費用有爭議,維修費遲遲沒有湊夠,電梯至今也沒有維修,這可苦了樓里住戶。
揭陽電梯維修費用問題
電梯壞了,按說應該及時修好,但是,對于過了保修期的、小區維修基金不足的電梯,誰來買單這是個老大難。近幾年來,電梯維修費如何平攤已經成為燙手的矛盾焦點,因為湊不齊維修費被擱淺的現象屢見不鮮,住在一樓的人還能沉住氣,高層的住戶卻叫苦不迭,回家像“爬十八盤”,簡直傷不起。
低層住戶認為,出門可不用電梯,因此拒交維修費,這樣一來分攤就會陷入困局;而另外一條出路,申請公共維修資金也走向“死胡同”,很多老樓的住戶沒有繳維修基金,如今用到了再按照建筑面積補繳,“眾口難調”,很難達成一致。如果維修費必須“一個都不能少”,那么電梯就永遠沒法修。小區電梯維修需要錢,但除了錢,還有許多工作可做。
電梯是“三分靠安裝,七分靠保養”,退一步說,即便是沒有出現故障,它的日常維護是否達標,這也是個問題。今年發生的電梯事故中,有的是維保過后沒幾天,叫人很是尷尬。維修費用分攤所產生的爭議,從側面照出電梯維保制度的滯后和監管體制的空白。“等錢來”使電梯維修陷入困境,相關部門不能袖手旁觀。
一方面,對于一些沒有維修基金的老小區,相關部門應啟用應急基金,出臺具體使用規則,保障小區電梯得到先期的維修,以將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提速電梯維保制度建設的步伐,可借鑒國外電梯安全維護的經驗,聯合電梯廠家、維修保養方、質檢部門等,明確各方責任,實現各司其職;監管方面應“多元共治”,形成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與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