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電梯事故頻發的背后正是電梯行業質量問題亂象叢生。事件在源頭上就出現了問題,監管部門發放許可證第一關就讓汕頭電梯廠家有空子可鉆。
許可證把關“松”
汕頭電梯行業屬于特種設備行業,所以汕頭電梯許可證包括特種設備制造許可證和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而這些證均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發,且后者還承擔監督檢測職責。
汕頭電梯事故頻繁發生的背后是源頭上出了問題。頂層設計單位對許可證頒發沒有嚴格把控,汕頭電梯廠家只要在檢測時達到最低標準即可頒發許可證。這些國家標準本應是行業的最低要求,是汕頭電梯企業應該遵守的最低要求。一個好的企業,應該引領這個標準,并高于這個標準,而實際情況則遠遠達不到,一位行業人士如是強調。
甚至有新聞曾爆出,江浙一帶有很多地下加工廠,通過黑市花1萬元就能搞到正規廠家的《生產許可證》,然后他們自己在市場上購買電梯零件,租一個廠房便開始組裝電梯,炮制出一部部山寨電梯進入市場。
造成汕頭電梯事故最大的問題在于監管部門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其負責生產制造檢驗又負責安裝改造檢驗修理檢驗,監管職責最后也落在其身上。”
此外,后續監管也存在缺失。有些汕頭電梯甚至成為擺設,電梯使用效果無人評估,后續更沒有監管。一些小區和商場安裝了電梯卻經常停用,背后原因是由于人流量太大,害怕汕頭電梯出事故而選擇停用。
降成本之亂象
許可證的發放存在漏洞,使得不具備生產能力甚至能力欠缺的企業獲得通過,導致汕頭電梯廠商資質參差不齊。帶來的后果是,一些資質較弱的廠家在利益驅使下,生產劣質產品,以價格優勢獲得訂單。
一般來說,企業通過產品研發、改進工藝、提高生產效率來降本增效是一個正常進程。特別是,隨著汕頭電梯行業產能過剩、盲目擴張,汕頭電梯企業本身又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工人工資上漲、產品價格下調的雙重壓力,降低成本成為必然選擇。
但無底線的“價格戰”就是死路一條。在繆步升看來,整個汕頭電梯行業都在打“價格戰”,一些大品牌也如此,甚至在面對訂單任務緊急的情況下,大品牌也進行組裝,試圖蒙混過關。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生產廠家把價格壓得很低,在設計上未達到國家要求,在板材使用上能省則省。
汕頭電梯容易出故障的是電腦板,進口電梯電腦板比國產電梯電腦板質量過硬,低劣的電腦板就容易紊亂死機,導致門打不開、程序錯亂。按照相關規定,汕頭電梯轎頂照明需AC36V,而很多廠家則使用220V;防護罩鐵需要鐵質材料,而有些廠家則用塑料代替;井道照明要用防爆燈,實際上很多廠家都在用普通燈泡。”
加大監管力度
為此,在降低成本求生存的汕頭電梯行業事故頻發。而如何化解高頻的汕頭電梯事故擺在了行業面前。一是監管部門對汕頭電梯廠家要提高門檻,如提高許可準入制度。廠家在人員素質和數量、施工要求上要滿足國家標準。二是監管部門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三是加大監管力度,不讓企業鉆空子。特別是發生汕頭電梯事故后,對涉事企業和個人處罰力度要相對嚴格,不能敷衍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