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電梯事故非偶然,悲劇背后牽引出來的是行業惡性低價競爭。
昌宏電梯分享到,在汕頭電梯銷售市場競爭格局中,國產電梯品牌價格低廉。然而,低價優勢不等同于物美價廉。汕頭電梯行業是三分產品七分保養,在行業監管不完善的情況下,有些企業為了低價搶市場追求利潤而壓縮成本偷工減料。
是什么原因讓汕頭電梯市場陷入低價競爭怪圈?
薄利多銷,微利時代。昌宏電梯對汕頭電梯市場的評價。現在市場很難做,汕頭電梯企業能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利潤。廠家有時賣一臺電梯甚至不賺錢。以10層的電梯市場售價15萬到20萬為例,他們企業一臺電梯毛利1萬元,不過這里面包含人力成本、采購成本、接待成本以及銷售人員長期駐外的各項開支。由此,算下來利潤很微薄,說沒有賺錢也不為過。
汕頭電梯利潤低
這只是電梯行業的一個縮影,利潤低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昌宏電梯介紹,房地產熱下降后,電梯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問題,這幾年惡性競爭,價格戰情況比較嚴重,壓縮了電梯行業的利潤空間。20年前,中小企業電梯毛利潤可達30%,10年前毛利潤還達15%—20%,但現在毛利潤僅有5%—10%,平均是8%。而外資電梯企業毛利潤現在高達30%—50%。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已成全球最大電梯生產和消費市場,2014年中國電梯行業規模達2641億元,增長16%,利潤總額274億元,增長19%。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電梯總量已達360萬臺,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底預計將繼續安裝15萬—20萬臺。
汕頭電梯市場惡性壓價
如此小的市場空間,每年都會倒閉幾家生產企業,企業為了存活,只有壓價搶市。比如,做一個樓盤項目,大型電梯公司想拿下這個項目,開出一部電梯價位20萬,而小型公司為了存活愿意壓低價位,15萬售出,市場競爭就是這么激烈。昌宏電梯認為,有些汕頭電梯公司靠打價格戰拿到合約后,從銷售、安裝到維修的各個環節節約成本,埋下了不少安全隱患。廠商為了在低價競爭上取勝,會在兩個方面壓縮成本,一是設備價,在國標范圍內,技術革新和源材料能省則省;二是安裝價,哪個安裝隊伍價低就委托哪家安裝,維修保養亦是如此,常常低價簽單,而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所以很難規范到位。在維保市場的壓價上,上述武先生稱,如一個項目維保市場正常價為400至500元,有的小公司為了搶市場甚至會開出100元價格接收,但在后續施工上會縮減工序。
在搶奪汕頭電梯市場的同時,電梯企業還是應本著良心從事電梯行業,對客戶負責。
汕頭電梯購買、電梯維修保養、電梯安全檢查、電梯安裝就找昌宏電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