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先生乘坐汕頭電梯時遇到驚險一幕,運行中的電梯突然發生故障失速沖頂,羅先生被高高拋起撞上天花板后摔落。下午,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到小區進行檢查。據介紹,該小區電梯的相關資質和維保情況核驗正常,目前該電梯已被查封,將根據特種設備安全檢驗研究院出具的事故原因勘驗報告做進一步處理。
眾所周知,電梯的使用壽命一般是15年,根據我國城市化進程來推算,未來有大量電梯將逐漸老化。以至于,有關電梯發生事故致人員傷亡事件,近年來頻頻見諸報端,讓人們對電梯安全性能的信任度直線下降。深圳某小區多部電梯已經超過了15年,因為老化經常性地發生故障。特別是,其中一部電梯失速沖頂,致業主腰椎骨折。對此,監管部門居然回應稱“核驗正常”,更令人擔憂。試想,電梯長期“帶病”運行,存有重大隱患,小區居民生命安全何以保障?
據調查顯示,在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制造質量占16%,安裝占24%,而保養和使用問題高達60%。我國電梯出廠時,需通過國家相關質量標準檢測,產品質量基本過關,目前絕大部分事故根源,都集中在“維修保養”和“正確使用”等環節上。比如,過去發生的多起事故,大都是電梯出現故障或乘客使用不當所致。可見,電梯安全重在“維修保養”和“正確使用”。
然而,調查顯示,近六成載人電梯沒有按時更新維保記錄,其中有的甚至連“年檢合格”標牌都沒有。一些物業單位為節省費用,幾個月才對電梯檢查一次,甚至等出了問題才請人來檢查,逃檢、漏檢和滯后年檢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有的老舊電梯,過了15年使用壽命,仍在“帶病工作”。此外,過多地非正常開啟和使用,電梯超載等,也為電梯安全埋下了隱患。由此看來,電梯是否安全使用,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相關的知識普及,對政府及各廠商也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
換言之,電梯失速致業主受傷,再敲安全警鐘。除了安全知識普及工作之外,地方政府對電梯安全的監管力度,也要不斷加強。除了做好日常檢驗和維修外,其中關鍵一點,就是禁止老舊電梯超齡使用和“帶病工作”。當然,電梯安全涉及社會各個方面,應當發揮全社會的力量,綜合治理,嚴格監督。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廣大市民、新聞媒體及其他社會中介組織等,均有監督權、建議權、舉報權。在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爭取早日實現人人安全、家家安心,讓電梯真正成為安全舒適的交通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