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街道在轄區內老舊小區推行新模式,破解加裝揭陽電梯難的問題。電梯公司全額承擔前期建設和后期維保費用,小區居民按次付費使用,像乘坐公交車那樣。這個模式規避了籌資難這一關,盡管有低層居民不同意,但利益方的游說動力大增,該模式的試驗效果顯著。
需要說明的是,“公交電梯”的名字并不恰當,因為在小區里建設電梯,涉及到的私產和共有產權及業主間協商問題,與公共交通是兩個概念。而“公共電梯”的命名,置那些反對加裝電梯的業主于道德洼地,也算是某種巧妙的安排。
總結起來,“公交電梯”模式,實質就是將利益方顯性化,原本站在幕后的電梯公司作為最大的商業利益方終于可以下場直接行動,而不是被動等待業主間的低效協商。電梯公司的直接操作,先是帶動街道、其次是推動物業以更積極的姿態進入業主間協商,很容易陷入僵持狀態的加裝電梯協商就能走活。
各地加裝電梯都有不同的財政補貼,基本上可以涵蓋前期建設成本,而電梯間廣告等公共收益,或許還能參與分成,總體上是一種可觀的買賣。如果電梯公司任由業主協商,很可能協商不成,也就丟掉了這塊“蛋糕”,電梯公司下場直接攬活,直接改變了加裝電梯的利益博弈。
如果只是讓業主間協商,1樓2樓業主因為加裝電梯影響采光、噪音影響大等弊端,往往傾向于拒絕加裝,業主間的自主協商本來就很松散,一旦遇到反對的業主意見,往往是一盤散沙,協商不了了之。電梯公司眼看著也使不上勁,因為電梯公司沒有話事權,但“公交電梯”的巧妙也恰好在這里。
加裝電梯,除了意愿之外,一個阻力還是前期建設和后期維護,其實相當高昂。一些小區之所以容易推行,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解決了資金難題。電梯公司出錢加裝電梯,還會帶來更多的連鎖反應,那就是讓贊成意見更活躍,處于更主動的位置,對反對加裝的業主形成更大的實際優勢。
對于那些僅僅受制于建設資金和運維費用的小區來說,“公交電梯”模式是值得肯定的,相信也會被敏感的業主們捕捉到,并積極推動本地街道和電梯公司介入。不遠的將來,相信這種“公交電梯”模式會被更多小區、更多地區采用。這應了那句話: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