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產品,如果缺乏全過程的跟蹤服務和維保,從合格的產品到不合格的設施,恐怕僅僅只有一步之遙。很多事物均是如此,對于頻繁運行使用的小區汕頭電梯,更是如此。
從開發商的角度看
電梯的源頭采購品牌和流程,應該是正規、合理合法的,但何以安裝進了小區,就成了問題電梯、甚至于奪命電梯呢?根源大概就在于缺乏后續的有力的維保和管理,導致問題頻頻,且屢改屢犯,犯了重安裝、輕管理的通病。以為大品牌的電梯就能包打天下,擁有金剛不壞之身了。說到底就是缺乏服務、責任意識,信誓旦旦的自我辯解只不過是推諉扯皮罷了!
從小區居民的視角看
安全無小事,尤其是進出家門的電梯,不出事還好,要出事情恐怕就是大事,在混亂的小區電梯管理面前,只能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對如此問題電梯避而遠之,對此,責任是完全在開發商、小區物業的。當然,某些居民因裝修粗暴使用電梯,恐怕也是小區電梯頻頻發生故障的原因之一,但板子也應該打在小區物業管理上,是管理不到位、不盡責的表現之一。
電梯動態過程的某一個時間節點的狀況,比如說某時刻轎廂油杯沒油或安全鉗失效,就會被認定為這是一部不合格的電梯,就存在安全隱患,就會有對乘坐的居民產生傷害的可能,這和電梯本身出廠時的狀態是兩個概念,是兩碼事,不可混為一談,更不能拿來作為卸責搪塞的借口。
明確“有不合格項目就是不合格電梯”的理念,不僅是解決小區問題電梯困境的現實需要,其實對于其他地方的電梯管理上,有著廣泛的借鑒意義,誰主管誰負責,誰失責追誰的責,不僅僅是指源頭上的電梯出廠把關上,而且應該是全過程、全流程的,否則,在日益電梯化的當下社會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厘清一些老舊電梯的責權利關系,保障普通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