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汕頭電梯維保能起到真正的安全保障作用?這是一個需要重新認識的問題!
近期,由于“電梯事故”頻發,電梯維保單位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維保單位對電梯維保不到位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實際上,這也基本上是目前已知的各類電梯事故報告中,最常見到的說辭。
維保不到位的說法本身存在標準模糊的問題。
沒有按要求維保屬于維保不到位,那按規定維保了,但是維保項目與要求里面沒有涉及到引發事故的那項內容,算到位還是不到位呢?不到位的維保背后,則充斥著使用單位為省錢不維保、維保行業低價競爭、維保質量難保證等種種亂象。
過度維保的副作用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TSG T5001-2009)》,將電梯維保分為半月、季度、半年和年度4種,并分別列出了不同維保內容與對應要求。
其中,半月一次的日常維保項目包括機房、滑輪間環境保持清潔、門窗完好、照明正常,手動緊急操作裝置齊全并在指定位置,曳引機運行時無異常震動和異常聲響等28條。季度的維保要求除符合半月維保要求之外,還有13條專門內容,半年和年度的維保要求以此類推,內容逐級增加。
電梯維保亂象的出現與這個行業誰都可以進入有一定關系。現在正常市場價位已到千元/月的情況下,有企業搞價格戰,仍有企業收200元/月維保費的。另外,互相壓價還與物業公司或者業主們要求低價維修有關。
為什么所有的東西都在漲價,電梯的維保價格卻在下降呢?
以前電梯維保是個新行業,企業數量沒那么多,市場競爭沒那么激烈。再加上那時候電梯故障率高,維保企業即便在人工上不掙錢,零部件更換也是有利可圖的。但是現在電梯本身質量可靠,不需要經常維修更換部件,維保單位就失去了一部分收入來源。當維保工作被簡化為做做清潔、打掃就可以的時候,收多低的錢都有人愿意干,大不了連清潔也走過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