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一個小區里,兩個孩子被困在一棟樓房的潮州電梯里,后經救援人員撬開電梯門,孩子才得以脫險。
電梯出現停電、卡門、墜落、停運等緊急情況時,緊急電話扮演著“救命”的角色,可不少地方的電梯緊急電話形同虛設,不是無人應答,就是被告知空號。而且,網絡覆蓋也令人擔憂,有的甚至沒有信號,壓根無法撥打求救電話。電梯運營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都是拿人們的生命安全開玩笑,無不反映出城市管理的短板和缺陷,相關部門必須要引起重視。
提升電梯安全系數,管理當先行
電梯緊急電話的“失靈”,根本原因還是管理“失真”。報道中出現的電梯值守電話無人接聽、監控室無人值守,都與電梯運維單位、物業、監管部門的“怠慢”有著直接關系。
比如,有的小區電梯常年失管失修,不時出現悲劇;有的物業能省則省,多個小區共用一兩個電梯維修工,以致出現緊急情況不能第一時間趕到……“電梯困人”的沉重命題,嚴重凸顯出安全管理不足的現實挑戰。
當然,除了管理上的不盡人意外,電梯領域從業人員的短缺,也是造成電梯應急響應遲緩、缺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我國電梯從業人員的缺口已經達到了20萬,隨著城鎮化持續推進,電梯保有量還會持續增長,而從業人員的缺口只會越拉越大。
維修人員缺少,電梯日常維護保養、緊急救援等工作勢必就會“打折扣”。這也警示人們,城市發展在一味求快的同時,也要注重協調性,必要的人力、物力、技術服務配套也得同步跟上。
面對當前電梯行業發展出現的弊端,僅憑物業、運維方的主動作為顯然不夠。這就要求在立法層面要更緊一扣,明確責任主體,對因管理不善造成的人身傷害事件從嚴問責。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在人力、財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特別對沒有物業管理、沒有維護保養和沒有維修資金的“三無電梯”格外重視,建立統一的維修保養周期和作業標準,并實行動態驗收檢查,對緊急電話無人接聽、監控室無人值守等失職行為逐級問責,切實以制度規則彌補起電梯安全的短板。





